华侨招待所建筑为范文照设计,1933年竣工。最初是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的招待所。是首都南京的重要宾馆之一。抗战胜利后,这里曾是国民党军队前进指挥所驻地,筹备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Read more.
国民政府监察院成立于1931年2月,为国家的最高监察机关,于右任曾任院長。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监察院迁到中山北路261号(现105号),与立法院、行政法院同在一所大院内办公。 Read more.
最高法院位于中山北路101号(原251号),现为江苏省粮食局、省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办公地。最高法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它成立于1928年11月。在行政上,最高法院隶属于国民政府司法院。在这里办公的还有最高法院检察署(隶属于司法行政部)。建筑属于西方现代派风格,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1933年首都飯店竣工,是民国时期南京最豪华的宾馆,是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及国外宾客下榻之处。 建筑采用西方现代派造型。日占时期为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1992年首都饭店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国际联欢社,隶属于外交部,是一个以各国驻华外交使团成员为主,并有中国外交界人士参加的旨在联络国际人士感情的团体。它成立于1929年。如今,在国际联欢社旧址上开办的南京饭店,是一家三星级宾馆。 Read more.
193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国防设计委员会基础上成立,由国防设计过渡到重工业建设阶段。先后隶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经济部、行政院,管理重工业、能源、糖业、纸业、化工等十部门。办公楼建于1947年,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 Read more.
交通部成立于1927年5月16日,1928年隶行政院。建筑1934年年底才竣工,国民政府交通部由慈悲社迁来办公,其下属的中华邮政总局也迁到这里办公。大楼原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1937年12月大楼屋顶被日军炮火烧毁,改为平屋顶。 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于1928年10月25日,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位居五院之首。抗战胜利后,从重庆迁至中山北路61号(今中山北路254号)办公。这里原是国民政府铁道部所在地,1937年12月13日南京保卫战,这里一度成为首都卫戍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为唐生智。办公大楼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面朝西北。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1935年6月,英国将驻华公使馆升格为驻华大使馆,英国古典式的建筑,建于20年代,现仅存一座办公楼和一座住宅楼。1949年南京淪陷后,这里是苏联专家和留学生招待所,70年代后,改为双门楼宾馆。 Read more.
该教堂建于1915年,是基督教圣公会(后改名为中华圣公会)所建,取“以道胜世”之意,称为道胜堂。1921年在道胜堂旧址设立道胜小学,1940年开办道胜中学。1952年更名为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建筑保存下来的有四幢,均为中西合璧式。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扬子饭店现为下关区公安分局所在地。 是下关地区众多西洋式建筑中的代表作,建筑造型为法国17至18世纪式样,英国人柏耐登建于1912-1914年。1992年,首都饭店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建于民国7年(1918),由英国建筑师设计,主体建筑3层,地下2层,现保存完好,为江苏省邮电管理局一下属分支机构所用。省级文保单位的重要近现代建筑 Read more.
江边路21号,一栋老式民国建筑,曾经的它,是一座老港口客运站,在当时没有大桥的情况下,这座客运站则起到了连接长江两岸的枢纽作用。而如今右有大桥、左有中山码头,他已没有了昔日的光彩,而整条江边路亦门可罗雀,唯有不变的,可能就是那门前的滔滔江水。。。。 Read more.
现为南京北站,浦口火车站是国内首个得以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火车站”。宋教仁遇刺、孙中山灵柩运达南京、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朱自清的“背影”……都在这里发生。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912年建成通车。车站建筑及路轨均由英国人负责设计建造。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荷兰买下1936年前所建的南京老菜市29号为公使馆。1947年3月29日,中荷两国政府将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建有砖木混凝土结构的荷兰式楼房现为772厂18分厂办公室。 Read more.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按照民国18年(1929)《首都计划》的要求,颐和路公馆区内,建有花园洋房9265幢,宫殿式官邸25幢。道路命名选择我国各地名胜,主干道叫“颐和”,两侧有“珞珈”、“灵隐”、“普陀”、“赤壁”、“天竺”、“莫干”、“牯岭”、“琅琊”诸路。 Read more.
美国大使馆位于西康路33号(原西康路18号),抗战前美国大使馆设在上海路82号,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美国政府任命司徒雷登为大使,接替詹森。大使馆馆址迁到西康路,原上海路馆舍改为新闻处。1992年,美国大使馆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1946年3月19日,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在南京正式成立,负责对国民政府军队施以美式装备和训练。驻华美军顾问团公寓A、B大楼建于1946年,A楼,即现在营业中的华东饭店;B大楼(65号)现为西苑宾馆。是南京近代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派建筑。 Read more.
1940年11月29日,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院长,搬进颐和路34号(现为西康路46号、颐和路38号)公馆居住。 公馆建于1936年,原是褚民谊的官邸,建筑为三层西式小楼,纯以立方体为建筑语言,外观独特。抗战胜利后,改作美军军官俱乐部。 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该建筑原名金城银行别墅,1935年由著名建筑师童寯设计。它是一座仿古二层楼房。日占时期曾经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1945年抗战胜利后,成为美国美军总参谋长、驻华特使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959年)的住处。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金陵大学(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旧址,现位于南京大学内,前身为美国基督教美以美教会(卫斯理会,Methodist Church)1888年创立的汇文书院,是南京最早的一座私立教会大学。主要建筑有北大楼(原行政楼)、东大楼(原科学馆)、西大楼(原裴义理楼)、礼拜堂(现大礼堂)、图书馆等,以中国北方官式建筑风格为基调。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何应钦公馆(Former residence of He Yingqin) 原建于1934年,1937年毁于战火,1945年,何应钦在原址重建,现存楼房一座,为南京大学外事办公楼。由沈鹤甫设计,是南京民国建筑中少有的西班牙风格,最具个性的是门窗一律呈圆拱性,顶部则覆盖着中国传统的瓦蓝色琉璃瓦。建筑风格较为独特。 Read more.
1913年美国教会在南京设立扬子江流域妇女联合大学,1914年定名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校舍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中国吕彦直共同设计。1923~1934年建成中国宫殿式建筑:会议楼、科学馆、文学馆、学生宿舍、图书馆和大礼堂等。1930年改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日占时期为魏特琳(Minnie Vautrin)负责的难民营。1984年更名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金陵中学主校区内的汇文书院(Nanking University)钟楼是南京市19世纪末的最高层建筑,也是基督教在南京建造的现存最早的学校建筑。于1888年春季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卫斯理会,Methodist Church)的傅罗创办汇文书院时建立。1917年9月屋顶失火,由美国教会拨款重建。2006年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现存建于1921-1922年的主楼与西楼两座民国建筑,具有美国建筑风格。1952年院系调整,同金陵神学院等华东地區十一所神學院合并为金陵协和神学院,地址仍为大锏银巷17号。200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清宣统三年(1911)金陵神学院由美国基督教会、南北长老会、卫理公会等4个教会联合创办,是当时全国水平最高的神学院。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在该校任教。旧址已于1950年代划给南京医科大学,原校址现存百年堂和传教士宿舍两栋砖木结构建筑。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圣心儿童院,即南京市儿童医院的前身。建筑风格各异。民国三十五年(1946),天主教方济各马丽亚传教女修会开始筹款兴建。1948年7月9曰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于斌主持开幕,陈果夫、司徒雷登等要人参加典礼。初名育婴堂、圣心孤儿院,后增设小规模圣心医院。1951年外籍修女被驱逐出境。原圣心儿童院大楼,现为医院行政楼;小教堂为职工之家俱乐部;修女住宅现为单身员工临时宿舍。1984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1932至1938年间,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处代表、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居住在南京的故居。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包括住宅和小花园的住所共收留、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拉贝记下了当时南京大量的历史事实,后来写就著名的《拉贝日记》。 Read more.
1947年2月,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实验院在南京市立医院内,建立南京结核病防治所,这是南京第一所结核病专业防治机构。大楼由杨廷宝大师设计,1948年竣工,交付使用。 前楼为门诊各科室及办公综合用房,后楼是住院病房,为典型的医院建筑风格。 Read more.
该院又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前身为英国教会教医马林(William·E·Macklin)于1892年建成的“基督医院”,民间又称“马林医院”。1914年更名金陵大学鼓楼医院,外国人习惯称为"大学医院"。1927年易名为南京市立鼓楼医院。美籍医师谈和敦(J·H·Daniels)三度任院长至1949年前夕。1984年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18家医院之一。 Read more.
现为南京武警支队和武警消防支队所在地。民国24年(1935)6月4日,日本国将驻华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门牌原上书“大日本帝国大使馆”。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使馆不久也关闭。现仅存3号院内1幢点式楼原为日本外交人员寓所,建筑年代不详,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Read more.
又称第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既是八路军派驻南京的办事机构,又是中共中央驻京办事机构。租借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公馆,1937年8月设立,李克农任办事处处长。至同年11月中旬因时局紧张撤离南京。另外两处青云巷41号作为梅园新村纪念馆的分馆,对外开放。高云岭29号现为江苏省省级机关干部宿舍。 Read more.
该宅院原系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首都警察厅厅长姚琮于1934年7月建造居住。期间又租给捷克大使馆、励志社改作美军招待所之用。1947年李宗仁入住,直至解放前夕离开。 Read more.
抗战前,法国在南京设有公使馆,馆址为高云岭56-1号。高二层,砖木结构,法式风格。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和江苏省民政厅招待所。 Read more.
1945年抗战胜利后,孔祥熙回到南京后搬到这里居住。这座公馆建于1932年,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公馆高二层,砖木结构,外墙为黄色,大圆拱窗,坡屋顶,上铺红色筒瓦,门前还有停车场和草坪、假山,环境优美静谧,现为居民住宅。 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始建于1933年宋子文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期间。抗战胜利后重建。宋公馆由基泰工程司杨廷宝建筑师设计,公馆高三层,最为特别之处是其屋顶,颇有农舍风味,俗称“茅草屋”。室内顶部一道道横梁看似木头,实是用水泥精雕细琢而成,为国内建筑所罕见。 宋公馆既是宋子文全家的居住场所,又是国民党上层人士频频密会之地。 Read more.
民国17年(1928),蔡元培主持中华民国大学院时期,在旧址上建气象台。民国19年(1930)又建1座图书馆。气象台与图书馆相对而立,在气象台和图书馆两侧,建有两段圆弧形回廊和书库,并与两座庙宇建筑的资料室相衔接。该馆为仿古殿堂式建筑,重檐歇山顶,今建筑保存完好。 Read more.
国立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1949年4月)是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直隶于国民政府,首任院长蔡元培。北京东路39号(原鸡鸣寺路1号)是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以及地质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所在地。总办事处大楼是一座仿明清宫殿式的建筑,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2005年,中央研究院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原门牌号码是试院路1号,现门牌号码是北京路41号、43号。是国民政府五院之一,1930年1月正式成立。它是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构。掌管各机关人事机构的公务人员录取、管理等事项。第一任院长是戴季陶。抗战期间,考试院西迁。考试院院址成为汪精卫国民政府所在地。 Read more.
前身为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建立东南大学,是南京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928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这所中国人创办的大学的建筑建造于1921年,风格为西洋古典建筑式样。从南大门至大礼堂形成一条中轴线布局,主要有南大门(现正门)、大礼堂、图书馆、生物馆(现中大院)、科学馆(现健雄院)、医学院附属牙科医院(现金陵院)、体育馆、工艺实习场(现住宅)。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杨廷宝故居,又名"成贤小筑",是杨廷宝先生在1946年10月自行设计建造而成。主楼坐北朝南,为西式三开间二层楼房。现为98岁高龄的杨夫人陈法青女士携一女居住。为纪念杨廷宝先生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杨廷宝故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位于成贤街43号。该处为一矩形庭院,建于20世纪20年代。庭院内正中央,有一个长方形莲池。院内建筑原有凉亭2座、中式平房15座、西式2层楼房5幢、3层楼房2幢。今仅存4幢西式楼房,作为市政府部分办公用房。 Read more.
国民大会堂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原名国立戏剧音乐院。应孔祥熙等提议,1935年年11月29日,举行奠基典礼,居正、吴稚晖、褚民谊等数百人出席。1936年5月5日,国民大会堂正式竣工。国民大会堂的造型属于西方近代剧院风格。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行宪国大”曾在此召开。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國立美術陳列館,现为江苏省美术馆(舊館),与国民大会堂同时设计建造。1935年11月29日,举行奠基典礼。建筑造型、风格均与国民大会堂相似,既有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又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在大楼的墙壁上,隐约可见“国立美术陈列馆”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内部布置上,完全是按照现代美术展览的要求来设计的。是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目前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历史上曾有两次沿用此名称。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另一次是蒋介石于1948年5月20日在此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总统府建筑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曾为汉王府、两江总督署、江宁织造署、康熙行宫、太平天国天王府、曾国荃的两江总督署等。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以此为国民政府府邸。1948年5月,蒋介石当选为总统,国民政府改称为总统府。 Read more.
该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地质陈列馆之一。在我国近现代地质先驱章鸿钊和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翁文灏等人倡议下建造。1935年竣工,1937年地质矿产陈列馆开馆。该馆主楼是一座具有德国风格的四层大楼,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童寯设计。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民国35年(1946年)国民政府国防部成立后为其主要办公处,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所在地。大多数建筑是民国17年迁到南京时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的校舍。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大礼堂和蒋介石起居、工作的憩庐、1号楼、122号楼。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中央军校大礼堂内举行。 Read more.
福昌饭店紧邻新街口闹市区,建筑于1933年9月,由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主体高六层,是民国时期南京最高的建筑之一,也是南京最早应用电梯的建筑,是30年代西方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是民国时期南京的著名宾馆之一。 Read more.
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简称京行,1935年迁至新街口新址办公。建筑于1933年由上海缪凯伯工程司(Miao KayPah Consulting Co.)设计,建筑造型为西方罗马古典建筑形式。日占时期为汪精卫政府中央储备银行行址。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浙江兴业银行为江浙资本家创建。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合称“南四行”。南京分行1937年迁至中山东路3号自建新楼营业。 Read more.
它是南京最早建造的戏院之一,也是民国时期南京市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一家戏院。现名为大华电影院。该建筑始建于1935年,杨廷宝设计,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无线广播电台(呼号XKM,其中X是国际无线电台公会当时指定为中国广播电台专用的字母,KM代表国民党)。位于西祠堂巷8号(原为祠堂巷25号)。在陈果夫的主持下建立。1928年8月1日揭幕典礼上蒋介石的致辞通过电台首播让许多人第一次从收音机听到。1932年新台开播,呼号XGOA,频率680千赫(后改为660千赫),被称为“东亚第一,世界第三”。现址主楼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Read more.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後,國民政府交通部下轄首都電話局位于游府西街8号(原党公巷),大楼为西式风格的建筑,建于1918年,1920年竣工。是民国年间南京市的电话运转中心。抗戰勝利以後,南京電報局从太平南路润德里迁到这里,與首都電話局合並為南京電信局。现为南京市电信局白下区局。 Read more.
利济巷2号看起来是十分普通的老宅,这处被认为是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且被目前幸存的“慰安妇”指认的侵华日军“慰安所”,却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利济巷2号是一座典型的民国风格建筑,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系民国政府杨善庆将军私有财产。日军攻占南京后,在此盘踞并将其更名为“故楼”,实为“慰安所”。 Read more.
童寯(jun\)为民国四大建筑大师之一。生卒为1900-1983年。住宅是童寯本人于1947年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为童寯家属及后人居住。1992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南京中国银行行屋,又名南京珠宝廊,位于白下路23号。今为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白下路分理处。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3层,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由陆谦受、吴景奇建筑师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承建,民国22年(1933)建成。 Read more.
位于中华路26号,现为南京分析仪器厂房产。 现存两幢二层的楼房,皆坐西朝东,始建于1925年。基督教青年会是1844年由英国人乔治·威廉于伦敦创立,1885年传入中国。以培养德、智、体、群“四育”为总宗旨,来传播基督教。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出席过青年会的会议,全市各中小學六七百人參加学生团契。 Read more.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均为江浙资本家集资创建,合称“南四行”。 1933年4月10日,迁至建康路自建行屋营业。该银行建筑高三层,2006年列为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的重要近现代建筑。 Read more.
位于夫子庙,是南京最早的邮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镇江邮政局设立),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风格传入中国的代表建筑作品之一。1922年新建奇望街支局,该建筑由英国人设计,1923年1月1日正式建成开业。1935年更名为建康路邮政支局。它是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一处重要邮政旧址。 Read more.
中央銀行南京分行一处在建康路205号(原为建康路230号),另一处在中山北路2号(2001年已被拆毁)。建康路建筑建于1931年,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央银行是国民政府的国家银行,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成立。 Read more.
中华门火车站建于1935年,位于南京市中华门附近的原集合村路(现为应天大街),曾于1998年至2011年间,改称南京南站,为宁铜铁路上重要车站之一。车站有两栋复合式连体平房,为江南铁路公司的张静江总裁斥资聘用上海营造厂重金修建,一站台的雨棚为张静江亲自设计,一直保留使用至今。目前已有接近80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的近现代铁路历史建筑文物。 Read more.
孔祥熙公馆 在南京建有多处,其中最著名的位于中山东路128号,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某部大院内,建于民国22年(1933),整体设计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主体格调为中西合璧。入口处有一个半圆形的门廊,特别引人注目。孔祥熙自1933年11月担任财政部后,掌理国家财政金融长达12年之久。这里是他的主要住所之一。 Read more.
中央飯店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由上海名人江政卿集资,1930年1月,正式开业。它是三四十年代首都南京最负盛名的饭店之一。1995年9月19日重新开业。现今的中央饭店,朝南迎街客房的铸铁阳台均为民国时期原物;楼内的楼梯、扶手、栏杆以及大部分客房的地板也保持原状。2006年6月10日,被公布列入第三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ad more.
中央医院的前身是1929年筹建的中央模范军医院,1930年改名中央医院。是民国时期南京兴办的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国立医院。主楼1931年扩建开工,1933年竣工,是建筑大师杨廷宝早年杰作,是三十年代“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入口门廊上书有“中央医院”四个大字。1991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它评为近代优秀建筑。 Read more.
励志社的前身是黄埔同学会励志社,创立于1929年1月1日,励志社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充当蒋介石的内廷供奉机构,另一方面是接待外国来华军政人员,特别是美军顾问团。 1956年1月,改成江苏省委招待所,因位于中山东路307号,故对外统称“307招待所”。1991年,更名为钟山宾馆。 Read more.
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设立于1929年。于1935年春在明故宫西宫遗址上营建新会址。成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大量中华民国史料。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因其位置在中山东路313号(原中山东路445号),大致在明朝皇宫内的文华殿遗址上,故俗称"东宫"。中央监察委员会是中国国民党的最高监察机关。1937年初,迁到新落成的中山东路新址内办公。建筑于1937年2月竣工,仿明代宫殿式建筑,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备中央博物院,建筑设计思想力图体现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采用辽代的式样建造。1936年11月12日蔡元培主持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1948年举办展览,蒋介石、于右任等要员名流出席、参观,观者塞途。1950年3月,筹备处更名“南京博物院”。现有藏品约42万件,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紫金山又名蒋山,蒋介石和宋美龄在蒋山建造别墅,正是天造地设,天巧地合。最早的名称是“蒋主席小红山别墅”,后称为“南京主席公邸”、“主席小红山官邸”、“主席小红山公邸”、“国民政府主席官邸”等。1931年冬,官邸工程全面铺开,1934年才告竣工。是一座依山而筑的中西合璧式建筑,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建於1926~1929,吕彦直设计并负责建筑施工(姚新记营造厂承建),全局平面图呈一警钟形,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融会中、西方建筑风格。 Read more.
中国佛教协会于民国23年(1934)发起募捐而修建,由卢树森建筑师设计,专门用以珍藏孙中山经典著作和石刻。主楼设计仿北京雍和宫法轮殿的造型,具有清代喇嘛寺建筑风格。 Read more.
公墓建筑群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沿南北向的中轴线布置,由南至北依此是正门、牌坊、祭堂、公墓、纪念馆和纪念塔。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在1949年之后更名为灵谷塔。正门原有蒋介石手书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匾额,现改为“灵谷胜境”四字。革命纪念馆1949年以后更名为“松风阁”。。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ad more.
中央体育场旧址位于孝陵卫南京体育学院内,是民国时期远东最大的体育场。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10日,蒋介石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以及国民会议代表约三四百人出席了奠基仪式。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于1933年10月10日至20日在南京中央体育场举行,刘长春在这里创造百米全国纪录。2002年游泳池被拆毁;2003年篮球场被拆毁;2007年发现棒球场仅存的两座牌坊;目前只有田径场和国术场保存较完好。 Read more.